张浩离开乌兰乌德 , 向南走了两天后进入到蒙古国地界 , 时值初秋 , 草原萧瑟 , 枯草和沙砾被狂风卷起 , 漫天飞舞 。辽阔的草原上 , 踽踽独行的张 浩 , 显得很渺小 。地广人稀的蒙古 , 几乎几天都碰不到一个行人 , 看不见一顶蒙古包 , 只有兔子和硕大的老鼠与之为伴 。“胡天八月即飞雪”, 地处内陆的蒙古高原 , 昼夜温差极大 , 天气变幻莫测 。
在离达尔汗还有两天路程的时候 , 张浩发现 , 褡裢在他晚上睡觉时被老鼠咬破 , 贴身携带的指南针丢了 , 漫天风雪中没有太阳 , 没有星星 , 辨不清东南西北 , 他迷路了。为了节约体 力 , 不能瞎碰乱撞 , 张浩决定就在原地休息 , 这里离达尔汗不远 , 一定会有牧民路过 。一直等到傍晚 , 都没有见到一个人影 , 只能就地宿营等待 。
黎明时 , 风停雪住 , 又是满天星斗 , 张浩钻出油布睡袋 , 抖抖睡袋上的积雪 , 把睡袋叠好装进褡裢 , 然后大步向南走去 。太阳渐渐地从地平线升起 , 阳光洒满草原 , 傍晚来到蒙古国的第二大城市达尔汗 , 张浩在达尔汗住了一晚上 , 补充了一些食物 , 第二天一早就去往乌兰巴托 , 达尔汗距乌兰巴托步行大约需要二十天 。就在离乌兰巴托还有两天路程的时候 , 张浩感觉到脚像灌了铅似的沉重 , 浑身关节酸痛 , 他躺在草地上 , 把随身带的感冒药放到嘴里 , 然后使劲拔开马皮水壶的塞子 , 喝了口水把药吞了下去 , 便昏昏沉沉地睡了过 去 ; 待他口渴醒过来时才发现 , 刚才忘记盖水壶塞子 , 马皮水壶里的水全部淌完了。张浩舔了舔开裂的嘴唇 , 挣扎几次终于站了起来 , 他看见很远的地方像是有个蒙古包 , 他摇摇晃晃地朝着那儿走去 , 在要接近蒙古包时张浩支持不住了 , 一头栽倒在草地上。
张浩在乌兰巴托逗留了一天 , 头顶风沙 , 身披烈日霜雪 , 穿过戈壁大漠 ,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难跋涉 , 越过中蒙边境 , 进入内蒙古高原 , 之后取道银川。 到达银川城后 , 张浩遇到了麻烦:守城的一个军连长 , 见张浩的打扮像蒙古国人 , 听口音却又是湖广人 , 就把他扣下 , 既不关押 , 也不放行 。张浩觉得既然这样 , 不如就在这住几天 , 顺便打听打听中央红军的消息 。打定主意后 , 张浩就帮着炊事班做饭 , 帮着打扫卫生 , 没几天就和士兵打成一片 , 和守城的连长处成了朋友 。在和连长闲聊时 , 张浩基本上晓得中央红军可能已来到陕北。
张浩离开银川后 , 于 1935 年 11 月 中旬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定边 , 与刚刚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的中央取得了联系 。据当时担任中央组织部长的李回忆:“ 1935 年 11 月 7 日 , 我们中央机关从吴起镇经下寺湾到了瓦窑堡 , 因为这一天是十月革命节 , 所以我印象很深……当时我和洛浦同志等人 , 还在城外 。不久从定边打来电报 , 说来了一个可疑的人 , 要找党中央 , 中央立即让赤卫队把人送到瓦窑堡来 , 等见了面才知道张浩就是当年的林育英。”
和张浩分别后 , 徐克峻就以苏联公民的身份 , 在莫斯科郊外的“ 法普里克普罗列塔里 ” 呢绒厂当上了一名纺织工 , 虽然是个普通工人 , 但生活条件和工资待遇很好。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及工人们的劳动热情 , 反而使徐克峻更加想念祖国 , 她想尽快回国 , 回到党组织中 , 将中国革命进行到底 , 把祖国建设成像苏联一样的社会主义国家 。而眼面前让徐克峻苦恼的是 , 全厂工人都无一例外地以高涨的劳动热情 , 积极投入到完成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中 , 而她却连续三个月都没有完成生产任务。
呢绒厂绝大多数都是一个纺织工要照看两台织绒机 , 织绒机都是按照苏联人的身高设计的 , 徐克峻的身高和苏联女人比起来就显得矮小 , 所以工作起来就比较吃力 。纱厂的技术员了解到 , 徐克峻之所以完不成任务 , 主要是因为这个原因 , 专门为她设计了几块木板 , 搭在两台机器脚的横梁上 , 在接班时把木板搭在两台机器之间 , 下班时又把木板收起 。解决了身高问题 , 徐克峻每月都能超额达成目标 , 每次开大会纺织厂的领导都会表扬她 。按劳取酬 , 工资奖金加起来 , 在生活上徐克峻感觉已经比较富裕了 , 但她却始终高兴不起来 , 没有了组织关系 , 还不能去看望莉莉 , 这两件事 , 始终像石头一样的压在她的心上。
张浩一到瓦窑堡 , 张闻天就安排他住在自己隔壁的窑洞中 , 一起吃饭 , 一起畅谈 , 张浩向张闻天 、秦邦宪 (博古) 、 、李等及在瓦窑堡的其他同志详细传达了季米特罗夫在共产国际七大作的 《关于法西斯 的进攻及共产国际在争取工人阶级团结起来反对法西斯的斗争中的任务》 的报告和《八一宣言》 的内容 。
据此 , 中央认为 , 在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 重 , 抗日救亡高涨的形势下 , 迫切要求对日本侵略以来的国内形势 , 做一次正确的分析 , 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策略和政策 , 纠正严重存在的“ 左 ”倾冒险主义 。为此 , 根据共产国际七大的决议 , 中央于 1935 年 12 月 17 日至 25 日 , 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 即“ 瓦窑堡会议”。会议由张闻天主持 , 参加会议的中央政治局委员有 、周恩来 、王稼祥 、、 秦邦宪 (博古) 、李 、彭德怀 、张浩 (林育英) 等 , 还有共产国际顾问李德。
会议上 , 张浩首先向与会者传达了默记于心的共产国际七大的主要文件和《八一宣言》, 并向与会汇报了中国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关于实行抗日救国政策的具体想法 , 即“ 不管中国和苏维埃政府与其他党派 、团体和个人之间 , 在过去和现在 , 在对内对外问题上有任何分歧 , 在今 天大家都应该一致对外 , 不管过去和现在 , 任何部队是否与红军进行过战争 , 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动 , 而且立刻与他们联系一起抗日救国”。
瓦窑堡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 分析了当时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 , 规定了党在新形势下的策略路线 。决议指出,当前局势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准备吞并中国 , 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 。一切不愿当亡国奴的中国人的唯一出路 , 就是“ 向着日本帝国主义及 其走狗汉奸卖国贼展开神圣的民族战争”。会后 , 作了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的报告 。之后 , 中央书记处使用张浩带回来的密电码向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出了第一封长达 2000 余字的电报 , 汇报了国内形势和党内情况 , 电报最后写道: “ 你们派出的张浩同志于 11 月就到了 … … ” 不久中 共中央就收到了代表团负责人王明回电: “ 收到你们用张浩密码所发长电一、 六 、八 、九 、十 、十一各点。” (摘自 《同共产国际建立 、中断和恢复无线电联络的经过》,载《军事史林》 1990 年第 1 期) 。
由于张国焘没有经过党代会的民主选举 , 更没有向共产国际报告 , 便另立中央 。中央经过深思熟虑 , 认为借助张浩的身份和共产国际的权威 , 有利于制止张国焘的分裂活动 。一是张浩具有极强的党性 , 坚持原则 , 顾全大局 , 主张团结 , 维护统一 ; 二是他在党内资格老 , 多次承担重任 , 在党内有极高的威信 ; 三是张浩是中华全国总工会职工国际代表 , 参加了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 , 受共产国际派遣回国传达会议精神和《八一宣言》, 他又是共产国 际代表的特殊身份 。于是中央便请张浩出面做张国焘的工作 , 张浩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 , 用原名林育英向张国焘发电:
张浩是比较了解张国焘的 , 在大革命时期 , 他们俩都在武汉 , 张浩做工人运动 , 张国焘是湖北区委书记 , 两人同住一个院子 。张国焘是北大学生 , 曾经是五四运动的积极分子 , 1931 年后到鄂豫皖苏区 , 任鄂豫皖苏区中央局书记兼军委主席 , 曾在苏区推行“ 左 ”倾路线 , 开展错误的“ 大肃反 ” 运动 , 使苏区元气大伤 , 未能打败敌人的第四次“ 围剿”。为了更好地妥善解 决张国焘分裂中央的行为 , 张浩仔细了解了张国焘在遵义会议后的所作所为 , 以及中央对其采取的措施。
张浩一直等候在发报机前等待张国焘回电 , 整整一天不见回音 , 张浩便向中央表示 , 如果第二天张国焘还不回电 , 他就直接去见张国焘 , 晓以大义 , 告诉他: “ 对党内过去的争论 , 可待国际解决 , 组织上不可越轨 , 致自弃于党。” 中央考虑到张国焘一贯主张“ 左 ”倾路线 , 张浩前往恐有不测 。张浩却认为 , 时不我待 , 个人安危 , 不足挂齿 , 如果张国焘再一意孤行 , 势必给红军造成巨大损失 。就在张浩准备前往张国焘处时 , 张国焘回电了。
张国焘在回电中罗列了六项意见 , 指责中央政治路线是右倾机会主义 , 其中最后一项是:“ 一 、四方面军会合后 , 放弃向南发展 , 惧怕反攻敌人 。后来又把向北进攻的路线 , 曲解成为向北逃跑 , 最后走到分裂党和红军 。上述的一贯机会主义路线 , 若不揭发 , 就不能成为列宁主义的党 。最后党中央表 示一切服从共产国际的指示 。—党中央 1 月 6 日。”
共产国际派我来解决一 、四方面军的问题 , 我已会着同志 , 询问一 、四方面军通电甚少 , 国际甚望与一 、三军团建立直接的关系 。我已带有密码与国际通电 , 兄如有电交国际 , 弟可代转。 再者 , 我经过世界七次大会 , 对中国问题有详细新的意见 , 准备将我所知道的向兄转达。
徐克到达延安后 , 组织上就安排她到新华通讯社 , 翻译日文电稿 。 因工作繁忙 , 她都没能够和柯仲平 、罗月辉见面 。罗月辉到延安后 , 就被分配到抗日军政大学总校 , 后来总校迁往太行根据地 , 罗月辉也就去了太行根据地 , 所以 , 徐克也就没见到罗月辉 。柯仲平到延安先是去了鲁艺 , 报到后就把他分配到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 , 不久后就担任剧团团长 , 几乎是居无定所 , 每天不是下部队演出 , 就是到边区各地演出 , 还要组织街头诗歌朗诵 、排练新节目 , 就没有时间和徐克见面。直到民众剧团巡回演出回到延安 , 见到徐克时 , 已经是半年后的事了。
徐克到延安新华通讯社工作不久 , 就晓得姐夫张浩已经从苏联回来 , 也在延安 。几年没有姐姐的信息 , 张浩回国了 , 不知姐姐和侄女莉莉在苏联情况如何 , 徐克非常挂念 。她知道姐姐是在莫斯科东方大学 , 学习时间应该不会太长 , 可为啥不和张浩一起回来呢? 就算张浩是带着重要任务 , 从蒙古国走路回来 , 不能带着她们母女俩 , 但也可以乘轮船绕道香港回来 。徐克便去杨家岭党中央驻地去找张浩。
张浩:“ 莉莉在国际托儿所 , 条件比延安保育院好多了。你姐姐在我走的时候还在东方大学学习 , 后来听说是准备分配到莫斯科的一个工厂劳动锻炼 , 现在的情况我也不清楚 , 你姐也没有来信 , 大概是不晓得我的地址 。和她分别时 , 她也不知道我回国的具体任务 , 国际代表团那边情况有些复杂 , 私人往来的信件不好让他们转交。”
为了从组织上确保对八路军的绝对领导 , 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军事委员会前方分会 , 各师成立军政委员会 , 一二九师由 、张浩 、 、陈赓 、王宏坤五人组成 , 任书记 。师指挥所设在陕西三原县城 西边的石桥镇 。当时国内实现国共合作的呼声慢慢的升高 , 红军要改编的消息在部队不胫而走 , 不少红军老战士都想不通 , 因此改编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十分艰巨 。要使广大指战员的思想从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转变 , 需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一二九师参谋长李达曾回忆说:“ 有不少同志对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想不通 , 特别是对戴帽徽更是反感 。有的同志说 , 成天打白狗子 , 现在自己变成了白狗子 。有的说 , 反动派杀了我的父母 , 现在同他们合作办不到 , 有些甚至闹着回家不干了。” 张浩针对这些思想问题 , 进行了苦口 婆心的解释工作 。他从国内外的形势出发 , 分析矛盾 , 说明当前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 只有日本帝国主义才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共戴天的敌人 , 号召大家识大体 , 顾大局 , 以民族利益为重 。张浩还现身说法 , 说为了在白色恐 怖下坚持斗争 , 我自己就当过和尚 , 但我还是员 。我们红军的名称、 帽徽 、服装可以变 , 但红军的革命传统不能变。
1937 年 9 月 6 日 , 对一二九师来说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 , 石桥镇虽然下起瓢泼大雨 , 但嘹亮的军号声和激昂的抗战歌声响彻云霄 。一二九师万余名 战士在镇外一片空旷的田野上 , 举行抗日誓师大会 。 、张浩等站在简陋的检阅台上 , 任凭风吹雨打 , 战士们高举“ 拥护军委命令 ”“为保卫祖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 的标语 , 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进会场 。阅兵指挥员陈赓整队后 请和张浩检阅部队。
洪亮的声音盖过了风雨声 。他说:“ 为了抗日救国 , 挽救国家民族危亡 , 和合作抗日 , 从今天起 , 我们就是国民革命军一二九师 。 同志们 , 为了国家民族 , 暂时和红军帽告别吧! ”说罢 , 把国民革命军军帽戴在头上 , 接着下令: “ 现在换帽子! ” 一万多双手摘下了红军帽 , 换上了缀有帽徽的军帽。